动画为我带来了怎样的思考?从《章鱼噼的原罪》到《Lycoris Recoil》

虽然不是从今年才出现的现象,但以2025年的《忍者与杀手二人组的日常生活》和《章鱼噼的原罪》为代表的确折射出当下观众的一种现象:我们开始在动画里迫切的寻找“正确三观”。

观众不再满足于“好看”“有趣”,更在意作品能否提供明确的道德判断或社会问题的“解决方案”。我并不认为这种期待就一定是错误的,但问题在于,当观众把作品当成“伦理顾问”时,就容易对创作者提出超出作品功能的要求。

黑色幽默,不是暴力赞歌

《忍者与杀手二人组的日常生活》之所以被误解为“美化暴力、反社会”,根源在于它独特的黑色幽默叙事手法。作品确实描绘了一个将人命视为草芥的扭曲世界,但这并非在颂扬暴力,而是把这种极端设定当作舞台,借以探讨其他议题。

这一点在第三集尤为明显

现代社会中,个体的可替代性与努力的脆弱性经常被忽视,作品把杀人场景与职场被替代的情节并列,放大了【人的存在价值被制度吞噬】的荒诞感,让观众感受到了异样的不安,这种不安并非来自暴力,而是来自个体在庞大社会机器里被物化、被替代时的无力与深沉忧伤。

当然这部作品也没有太多更深刻的描写,甚至还温柔的添加“天国”设定作为缓和。但这部作品很好的告诉我们“表面≠内核”,轻松的叙事可以降低接受门槛,让更多观众愿意接近那些黑暗、矛盾与错位,并在观后继续观察与思考,而不是把表象当作最终立场来判定整部作品的内核。

动画无法成为“道德答案手册”

以《章鱼噼的原罪》为例,要求一部仅有6集的动画彻底解决霸凌问题,无疑是对文学作品功能的误解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或书籍能单独解决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,如果有作品假装自己能完美解决,那才是真正的“机械降神”。

章鱼哔的行为既无常识也无良知,它就像是一面镜子,照出的并非问题的解答,而是孩子们身后那复杂难解的原生家庭之暗。一次次陷入失败的循环,恰恰印证了现实中那种流于表面、却不触及问题根源的“伪善”是何等无力。最终,那个以章鱼噼的自我牺牲换来的“美好”世界,充满了悲哀的底色,它暗示着在这个系统中,似乎只有经过一场象征性的“死亡”才能被规训,而这本身就是一个无法在现实中存在的乌托邦。

这部动画做的是把这种无力感展示出来,让观众看到问题的厚度,而不是给出答案。

被“情感黏合剂”消解的批判

而在“揭示”与“发问”这一层面《莉可丽丝》与《恶魔的破坏》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。它们以官僚、体制、社会病灶等等深刻的议题,搭建起一个颇具吸引力的世界观。然而,当故事被推向必须解剖这些问题的临界点时,却显露出一种叙事上的退缩。

于是,一种便利的“情感黏合剂”【主角间牢不可破的友情、个人成长的弧光、轻松的日常互动】等等被用来弥合故事中本该深入挖掘的制度性裂痕。把犀利的社会批判转化成易于消化的情绪共鸣,让观众产生【好像触及了什么,但什么都没说清】的空洞感。

令人失望的是触及后的退缩,最终让作品成为一个精致却空洞的乌托邦想象。事实上,这两部作品在描绘日常与人物关系方面本就表现不错,却因那些未能深入的系统性“揭示”,反而打乱了叙事节奏。

作品是舞台,判断与行动在观众身上

我始终认为,文学作品终究只是舞台。为我们搭建起一个浓缩的、戏剧化的世界,帮助我们接触更多人与事,让我们得以安全地窥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永远无法亲历的角落,而不是直接替观众做结论。

所以动画,不应是我们寻找答案的终点,而是对话的起点。它是如何激发出我们作为观众的观察、反思与对话?要让动画成为理解现实世界的辅助。